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灵济宫落成 明 · 刘惠乔
庙貌聿新勤父老,神谋协兮令公祷。
经营不日且成之,如云仙侣来蓬岛
驾风鞭霆泛星槎,驱逐妖氛净如扫。
相将紫府值元君虎跃龙骧狮子吼
此地于今灵爽增,万古潮阳赖障保。
明禋岁岁答崇功,五云深处祥云绕(时有神像群自海中飘至,吴孝廉仕训为祀于此。)
赠华相野 清 · 李锴
画史精义妙入神,解衣盘礴当元君
逡巡落笔后来事,冥浮物我几先申。
相城之野古宋墟,华生千载能相因。
水痕云叶动玩索,糟粕不受初古人。
冰缣藤纸张十尺,睥睨经旬如浪掷。
忽然中酒泼墨深,突兀高堂衡华逼。
百灵乍栖万有震,孤电远掣群阴辟。
有时设意不设色,歊云嫪雾飞空白。
技精阃奥古莫传,谁知用水胜用墨。
长安旅游游思孤,长揖却辞卿大夫。
肯跨青骡走荒僻,为我醉写盘阴图。
阴林日黑山鬼呼,灭景慎勿留须臾,与君斟酌为酒徒。
书林十景 其二 仙亭暖翠1276年 宋末元初 · 谢枋得
 创作地点: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
元君吴老皆升真,民怀被德为斯亭。
和烟芳草连天碧,笑日仙花满树
前后古阴迎蓊郁,远近琅玕森玉立。
祥风静定不见寒,凤尾婆娑暄暖日。
妙庭观(在富阳县,相传为董双成故宅,故山下多董姓。天圣中道士凿地,得丹鼎铜盘) 宋 · 范良龚
 押词韵第十七部
我昔遨游周八极,玉京金阙俱经历。
翩然骑凤下瑶池,如与双成获相识。
双成侍燕王母旁,道貌方瞳照人碧。
玉笙吹彻奉琼觞,范子从旁丐馀沥。
东方曼倩谓余言,汝亦名在地仙籍。
凤城南望好溪山,此是元君故仙宅。
琉璃槃上存金鼎,鼎内丹砂如琥珀。
汝能服食早归来,与予同是逍遥客。
我时贪醉蟠桃春,不记当年说仙迹。
一朝酒醒人世非,盘碎丹飞杳难觅。
香风堂上久徘徊,苏李题诗挂空壁(自注:观有太白东坡诗。)
孤云野鹤谩兴怨,我独摩挲问金狄。
世人劝我舐丹鼎,我亦何尝苦营役。
丈夫自有大还丹,得道不分今与昔(《宋诗拾遗》卷二○)
饮公车记宝祐六年 宋 · 林光世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二
宝祐戊午大比,既上贤能书,郡守莆田林光世逢圣,偕董试仙游陈豹孙子文、校文三山孙鼎来甲父番禺郑得助子顺清源林时遇仲刚,昭武廖熙介夫南海郑福元君庆、南昌刘光伯持谦会饮于此。
郡博士温陵崇礼性之校文归,预焉。
期而不至者,贰车三山元凤仪叔
按:光绪《海阳县志》卷三○,光绪二十六年刻本。
恭送昙阳大师六首 其三 明 · 屠隆
七言绝句 押文韵
王母行宫列宿分,九微灯艳紫元君
玉楼金阙非人世,空水茫茫载白云。
句曲外史 元 · 郯韶
七言律诗 押文韵
掬溜室中清夜分,相过曾此说幽文。
入池星斗当窗见,枕席波涛隔树闻。
头上鹖冠朝老子,手中龙节候元君
欲从世外求玄赏,鸡犬岩头有白云。
上清大洞真经玉诀音义叙 北宋 · 陈景元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二九
《大洞真经》三十九章,品目尊严,冠三洞宝经之首。
灵章秘祝,玉检隐书,载之详矣。
粤自西城总真君、南极紫元君降授清虚真人,清虚传授南岳魏夫人,曰:「子自不在山中隐身清斋、虚中吐纳者,则《大洞真经》不可妄读也」。
所以尔者,妙音九彻,真声高唱,文气与玉虚参玄,霞味与太阳俱畅,动唇发吐则玉华立至,讽咏灵句则携契太上,静止接拱则紫房自观,思念所期则触类感动。
所以七祖获福,受箓仙宫,越从幽鬼,俱宴朱陵
斯文高妙,控驾晨举,乘景龙之上道,非风尘流俗之所当为也。
若在俗中读之者,则三官北帝微乱其音,景聆气秽,不得明响上清,声参紫极之灵房矣。
《青要紫书》,中央黄老君云:「得见《大洞真经》三十九章,便白日升天」。
而有修之者,积年无成,便谓经之不,此皆坐由东华无金简之目,金阙无玉札之名,真灵不为其降,而为天魔所来,故有不感之效,徒得神经,万亦不成矣。
向使先奏金简于青宫,奉玉札于帝皇,得给金晨玉童、西华玉女侍卫灵文,普下诸天诸地,三界称善,咏章万遍,岂有不致琼舆紫軿之感邪!
此经降世,唯句曲杨许真人、王屋司马练师逮历世高道之士,皆遵禀科格,盟𧵥相传,口授讽诵之诀,密付混合之微,故得名书金格,蹑景上清。
今也,真风湮散,伪隐山栖,道范不闻,师资礼废,教法衰弊,莫甚于斯。
景元总角出家,弱冠访道,游历仅三十载,纲领十有馀年,老归茅山,结庵忏悔。
自叹道缘蹇薄,尘业深重,虽孜孜教典,而未遇师,欲诵《洞经》,讵敢开韫?
于是澡雪身心,静务恭洁,广求古本,先自考详,沉嘿披寻,反覆研搆,一句一字,未尝越略。
或两义相乖,弥增回惑(如「发细」作「发烟」之类是也。)
或偏傍儳改,字体浮杂(如「栖」作「」、「哥」作「歌」之类是也。)
此盖盗写私传,相承讹谬。
遂将前辈修习之本前辈谓三洞法师观妙先生朱自英、三洞法师冲妙大师皇甫希及,皆诵《洞经》,并天圣年中人。)
山藏本,比对隐书,辄撰音义,兼疏同异,粗解所疑。
弗敢示诸法义,聊自记其所览。
三月斋心,缮写《洞经玉诀》一帙,晨夕瞻礼,仰俟灵人依科授受,以偿夙志也。
按:《上清大洞真经玉诀音义》卷首,道藏本。
魏夫人归大霍山 唐 · 李翔
七言律诗 押东韵
受锡南归大霍宫,众真同会绛房中。
裘披凤锦千花丽,旆绰龙霞八景红。
羽帔俨排三洞客,仙歌凝韵九天风。
元君未许人先起,更待云璈一曲终。
方思道毛坞之什 其四 明 · 杨慎
 押词韵第四部
育育榼中鲤,本是充庖鱼。
戢鳞隐文章,骈首相沫濡。
豫且下清泠,元君梦玄夫。
品物虽异流,共戚亦通娱。
但取庄生乐,那知子产愚。
放之悠然逝,相忘于江湖。
谁言尔为尔,自信吾忘吾。
浮碧轩记熙宁元年八月 北宋 · 沈辽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二五、《云巢编》卷八
文慧师始作南漪堂成,客有湖山之赏者必造焉,驾车马者盖相续,御舟舫者轴相衔。
文慧师顾其人可与游者与之,其所不者亦不拒,繇是往来之士惟惧其至之后也。
后三年,客至益繁,师曰:「吾宁为是纷纷者欤?
使我安所适」。
乃筑次于其东,中间五筵,为宴坐之所,而其趣尤清旷平澹,与其志相宜也。
尚书郎元君始至,为篆其榜曰「浮碧轩」,而游者复至焉。
凡出西城者,不至浮碧为不能尽其胜。
一日,文慧访余曰:「昔作南漪为客馆也,所以不拒人者,以为人皆假物以适其性。
唯山水之胜,人人皆宜之,我欲使人人皆得其乐也。
今我作此轩而又至焉,我乃不得其所。
我学清净者也,安得一语之,使毋慁我而人得其乐乎」?
余曰:「然亦何惮?
正为来者不知意尔。
吾师能使人得其乐,而人于吾师何独不然?
岂人情也哉」?
文慧曰:「善」!
于是为述其意以告来者。
若浮碧之著景与文慧师之为人,有吾友关彦长之《南漪堂记》云。
熙宁元年八月十五日
天坛王屋山圣迹记 唐末至五代 · 杜光庭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三十四
盖闻天元设象。运日月以璇衡。
地道纲维。布山河而列政。
王屋山者。在洛阳京北百馀里。
黄河之北。势雄气壮。
冈阜相连。高耸太虚。
倚悬列宿。西接于昆邱。
东连于沧海。谨按龟山白玉上经曰。
洞天周回万里。山水之源。
图经曰。上则接于昆邱。
下即侵于蓬岛。最高者首名天坛山也。
黄帝内传云。为之琼林台。
真诰云。琼林者。
即清虚小有之别天也。其下即生泡济之水。
中有水芝。人得服者长生耳。
黄帝上台。见一级高可及二丈许。
下石二级。高可七十尺许。
四方壁立。皆造化融成。
黄帝于此告天。遂感九天元女西王母
降授九鼎神丹经阴符策。遂乃。
克伏蚩尤之党。自此天坛之始也。
其上多石。可生草木。
实为五岳四渎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神仙朝会之所。每至三月十八日及诸元会日。
五更之初。天气清明
辄闻仙钟从远洞中发。寥寥之声。
清宛可入耳。将日出
则日气炯炯。可以见生死之情状。
观天地之变化。当晓时分别之际。
则闻仙鸡报晓。往往飞栖下地。
象小于家鸡。其毛如雪。
又坛心有石灯台。四门。
中高可丈馀。制造甚奇。
镇于洞天。诸元会日。
灵山真圣皆朝会坛所。考校学仙之人。
及世间善恶籍箓之案。是日往往则阴云蔽固。
竟日方散。是日有道之士。
学修仙之人。投简奏词。
醮谢其下。坛隅有造石灯台小碣记云。
天宝八年新安公使内使宫围令符筵喜因为国为民醮坛置。
碣阴刻卢仝高常严固。至太和五年
凡字缺损。坛心高突。
秀出偫峰。每日初出。
影西度。掩西方山脊。
亦可及千馀里。上无飞鸟。
风若松声。太虚中孤危而四面无碍。
人立于上。冲和血气。
状如勇心直胫而立。目视历历。
亦可自辨其形影。似凭高眺远。
飞越崖谷。长天未晓。
身若浮萍。又如精气所乘。
飙不得落。此果乃真仙游行之所也。
心若不志。销烁其精魂耳。
似有怖惧。凡有道之士。
身若轻举。天明日朗。
则夜闻人语笑之声。或箫鼓奏于其上。
又坛西有悬泉。名曰太一泉。
其水味甘如醴。其泉水流如线。
落在石㪷中。深可数尺。
千人饮之不耗。经年不汲如故。
次西一石岩。名曰黑龙洞
洞上半崖。高数十丈。
有一洞。深二丈许。
正射西北天门。名曰按云庵。
旧有梯。人蹬蹑可到。
昔太乙元君修道于此。其太一泉水。
伏流其下。东为济水。
其泉次南有一岩。曰紫金堂
轩辕黄帝驾憩于此。沿堂侧其道径甚崄。
至一石门。侧身可上。
乃止坛顶。其门名曰东天门
门东有换衣亭。坛顶上有三清殿
东西有廊庑。坛畔有四角亭。
临崖百尺。凭阑四望。
南视嵩峰少室。大河如带
西有王附山。东北有王母三洞。
东北隅有一石。长丈馀。
阔尺许。突出崖头。
下深百丈。登坛人供侍香火。
朝拜王母三洞。心有恐怖者不敢上。
石名曰定心石。北望析城山
东北望太行。东观日出。
如生沧海。四面瞻视。
偫山卑如邱阜。方显洞天之独尊。
高表神仙之圣迹。坛东一峰甚秀。
名曰日精峰。坛西峰名曰月华峰。
峰南一平岭。号曰蹑云峤
下有一涧。名曰避秦沟。
西南下十八盘。次南曰仙人桥
东有伏龙岭。南一小峰。
名曰鸡子峰。次下仰天池
次南路有歇息亭。自坛顶至上方院八里。
又曰中岩台。乃司马子微修行游息之所。
前下紫微溪。至阳台观八里。
中有仙猫洞不老泉。观东有燕真人洗耳井仍存。
阳台观东北百馀步。俗呼燕家泉。
其观前分八冈。名曰八仙冈。
司马承祯天师河内温城人也。
西晋司马宣王之后。今温县西二十里招贤城是也。
尚有晋三帝坟在焉。唐睿宗皇帝玉真公主好道。
师司马天师天师天台山紫霄峰
睿宗宣诏住上方院。其司马初师嵩岳潘师正
师正茅山王升真。升真师华阳隐居陶仙翁。
其四世不失正道。唐明皇即位
开元十二年修阳台观。明皇御书寥阳。
殿榜。内塑五老仙像。
阳台有钟一口。上篆六十四卦。
曰万象钟。有坛曰法象坛。
有钟楼名曰气象楼。殿西北有道院
名曰白云道院。司马号白云先生
有亭曰松亭。有先生庙堂。
先生撰文一部。曰白云记。
篆书别为一体。号曰金剪刀
流行于世。先生未神化时。
注太上升元经及坐忘论。亦行于世。
至开元十五年八月十五日。有双鹤绕坛西北而去。
彼时白云自堂中出。闻箫韶之声。
先生显化之验也。王屋县崔日用闻奏。
明皇异之。先生神化时年八十有九。
谥赠银青光禄大夫谥白云先生
堂西壁上画先生游行。乘驾黄犊车。
白云步步相随。观西有山神庙
王屋山神也。天宝年。
其神用阴兵助郭子仪安禄山。后明皇封为总灵明神天王
仍敕修其庙。观南有太山庙
王屋县西八里有藏花洞。其水春绿夏赤。
秋白紫。水味甘美。
坛东南附山名青罗峰。下有青罗仙人观碑存焉。
坛北有五斗峰。通麻笼药匮二山。
王屋山中有洞。深不可入。
洞中如王者之宫。故名曰王屋也。
药匮山次东有赵老缠。昔赵真人修道于此。
及四真人炼丹于此。有石室二十馀间。
霍仙人修炼于此。名霍师堂。
坛东南有山名齐岭。下有山名垂簪峰。
又侧有清虚小有洞。洞内周游万里。
昔唐建三清殿清虚观。其洞内有因兵火。
居民避乱。秽气所触。
民出洞后。有石落。
塞合洞门。真诰云。
其洞中日月。昼夜光明辉映。
朗接太虚。与外日月无异。
此乃为日月伏根也。日曰神精。
月白阴精。明照在洞天之中。
天亦高大。星宿云气。
无草木万类。洞宫之中。
有金玉之殿。及多宝贝黄金。
琉璃琼璧。不可名状。
有五阙五山。加于五岳。
上生紫林方华。星髓金津。
碧毫朱灵。夜粲细实。
并壶中洞天之所生也。人得食之。
乃长生神仙矣。洞主王君。
掌校仙籍。善恶之录。
处事其中矣。太素三元上道君遣青真左夫人郭灵盖右夫人杨玉华。
赍神策玉玺见授王君。为太素清虚真人。
领清虚小有洞天。王分主四司。
左保上公王屋山。洞天之中。
给金童玉女各三百人。掌上清玉章太素。
宝元秘籍。上品九仙灵文。
山海妙经。尽掌之焉。
又总洞中明景三天宝录。得乘龙跨虎。
金辇琼轮。八景飞舆。
出入上清。受事太素。
寝宴太极也。小有洞天者。
乃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之宗首也。仙都所宗。
太上所保。故重其任。
以委偫真矣。元始天王曰。
夫小有洞天者。是十大洞天之首。
三十六小洞天之总首也。岭东一山。
名曰玉阳山山东次南有瀑水如练。
长百尺。落半崖。
涧下有深潭。名曰撺钟浤。
其山名西玉阳山都宫东北有山名东玉阳山。
山有洞深百尺。国家时投金龙于此。
洞旁有一憩鹤亭。高数丈。
上有鹤迹存焉。昔因周灵王太子王子晋与师浮邱公游天坛回。
憩鹤于此。天坛四面附山。
峰峦涧岭。泉谷胜迹。
总目于石。颂曰。
王屋天坛福地元。清虚小有洞天仙。
无穷胜境于人物。有感神通今古传。
墉城集仙录序 唐末至五代 · 杜光庭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三十二
墉城集仙录者。
纪古今女子得道升仙之事也。
夫去俗登仙。
超凡證道。
驻隙马风灯之景。
享庄椿蟾桂之龄。
变泡沫之姿。
同金石之固。
长生度世。
代有其人。
绵历劫年。
编载经诰。
元图秘箓。
灿然可观。
神仙得道之踪。
或品升上圣。
或秩豫高真。
或统御诸天。
主司列岳。
或骑箕浮汉。
或隐月奔晨。
或朝宴九清。
或回翔八极。
开皇已往。
劫运之前。
三洞宝书。
多所详述。
洎九皇三古之后。
服牛乘马已还。
皆辍天府而下拯生灵。
由仙曹而暂司宰制。
垂法立教。
秉国佐时。
儒籍史臣。
备显其事。
至有韬光混迹。
驾景登晨。
或功著岩林。
溯烟霞而轻举。
或身离嚣浊。
控鸾鹤以冲虚。
或躬替帝王
或乐居氓俗。
阴功克就。
元德升闻。
使鸡犬以俱飞。
拔庭除而共举。
于简册。
何世无之。
秦大夫阮苍。
校尉刘向
继有述作。
行于世间。
次有洞冥书神仙传道学传集仙传续神仙传后仙传洞仙传上真记。
编次纪录。
不啻十家。
又名山福地之篇。
括地山海之说。
搜神博物之记。
仙方药品之文。
旁引姓名。
别书事迹。
接于闻见。
讵可胜言。
则神仙之事。
焕乎无隐矣。
常俗之流。
或言神仙者。
必俟身形委谢。
魂识成真。
而后谓之神仙。
非是骨月升翥。
此盖愚瞽未达之甚也。
何者。
真经云。
得道去世。
或隐或显。
證道虽一。
修习或殊。
故云神仙之道百数。
非一途所限。
非一法所拘也。
或为真人之友。
或为天帝之宾。
倏忽而龙驾来迎。
参差而云骈遐迈者。
则谷希长里青光赤松之例是也。
或受书禀箓。
阴景鍊形。
灵肉再生。
前功克懋者。
则五老上帝四极真王之例是也。
或精诚不易。
试难不移。
目注昆邱。
心朝大帝。
而得道者
黄观韦道微传君之例是也。
况复大洞七变。
八禀三图。
胎精斑符。
曲素。
玉精金液。
黄水秘符。
赤树青英。
环刚绛实。
白羽皇象
九转八琼。
服之而化凤化龙。
饵之而为金为玉。
复有金珰玉佩之诀。
三皇八景之文。
华丹素奏之灵。
神虎金真之要。
飞行之羽。
超虚摄空。
流金之光。
摄神制逆。
翱翔则翠羽元翮。
控御则飞盖曲晨。
七十四方之所修。
靡亏毫发。
三十七色之所授。
渐备羽仪。
至或降九锡以腾淩。
践七试而贞介。
资师秘诀。
證自我心。
历象不能易其坚。
雷霆不能骇其听。
富贵不能惑其志。
声色不能诱其衷。
此则我命在我。
长生自致。
故古今得者。
讵可殚论。
南真云。
功满三千。
白日升天
宏道无已。
自致不死。
此之谓也。
夫神仙之上者。
云车羽盖。
形神俱飞。
其次牝谷幽林。
隐景潜化。
其次解化托
蛇蜕蝉飞。
然而冲天者为优。
尸解者为劣。
又有积功未备。
累德未彰。
或至孝至忠。
至贞至烈。
或心不忘道。
功未及人。
寒栖独鍊于己身。
善行不加于幽显者。
太上以其有志。
太极以其推诚。
限尽而终。
魂神受福者。
得为善爽之鬼。
地司不制。
鬼录不书。
逍遥福乡。
逸乐遂志。
年充数足。
得为鬼仙。
然后升阴景之中。
居王者之秩。
积功累德。
亦入仙阶矣。
如此则善不徒施。
仙固可学。
功无巨细。
行无洪纤。
在立功而不休。
为善而不倦也。
修习之士。
得不勖哉。
又一阴一阳。
道之妙用。
裁成品物。
孕育偫形。
生生不停。
新新相续。
是以天覆地载。
清浊同其功。
日照月临。
昼夜齐其用。
假彼二象。
成我三才。
木公主于震方。
金母尊于兑泽。
男真女仙之位。
所治昭然。
观夫诰籍之中。
图传所述。
混同载录。
未有解张
今按上清七部之经。
存注修行之事。
日月五星之内。
空常飞步之篇。
元父元母以兼行。
阳号阴号而具著。
纂彼众说。
集为一家。
女仙以金母为尊。
金母以墉城为治。
古今女仙得道事实。
自为墉城集仙录。
上经曰。
男子得道。
位极于真君。
女子得道。
位极于元君
此传以金母为主。
元君次之。
凡十卷矣。
广成先生杜光庭撰。
大王本命醮葛仙化词 唐末至五代 · 杜光庭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四十
伏以二气资灵。
五行禀象。
法元穹而定命。
体厚地以流形。
罪福吉凶。
皆由阴骘。
运心履行。
咸系主张。
殊荣。
久叨重寄。
循涯省分。
常切兢惭
每因章醮之坛。
敢忘敬恭之礼。
冀凭修奉。
上答君亲。
今属元君之辰。
诣本命灵化。
精诚香火。
祈叩真仙。
愿鉴丹襟。
府颁鸿福。
俾臣罪瑕除涤
寿禄增延。
疆宇乂安。
生灵康泰。
灾毒无侵于四境。
农桑克美于有年。
得倾葵藿之心。
永奉升平之运。
不任归命虔诚之至。
广黄帝本行记 唐 · 王瓘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十八
黄帝以天下既理。
物用具备。
乃寻真访隐。
问道求仙。
冀获长生久视。
所谓先理代而登仙者也。
时有宁封子陶正
有神人过。
为其掌火。
能出入五色烟。
久则以教封子
封子积火自烧。
随烟气上下。
一旦飞去。
往流沙。
食飞鱼。
暂死二百年更生。
黄帝师其道。
封子游于沙。
使风后负书。
常伯剑。
旦往洹沙。
夕归蒲晋。
行万里而一息。
洹流如沙尘。
足践则陷。
其深不测。
大风吹沙如雾。
雾中多神龙鱼鳖。
皆能飞翔。
有石蓝青色。
坚而甚轻。
从风靡靡。
覆于流沙之上。
一茎百叶。
千年一花。
宁封子游海诗曰。
青蓝灼烁千载舒。
百龄暂死食飞鱼。
务光子。
身长八尺七寸。
神仙者也。
赤将子舆者。
不食五谷。
啖百草花长年。
容成公
善补导之术。
守生养气。
谷神不死。
能使白发复黑。
齿落复生。
帝慕其道。
乃造五城十二楼
以俟神人。
即访道游华山首山
东之泰山
时致怪物。
而与神会通。
接神人于蓬莱。
迥乃接万灵于明庭京兆伸山寒门甘泉谷口
黄帝于是祭天圜丘
将求至道。
即师事九元子
地皇元年正月上寅日。
斋于首山
复周游以访其道。
将见大隗具茨之山。
方明为御。
昌寓骖乘。
张若謵㢋前导。
阍滑稽后从。
襄城之野。
七圣皆迷。
遇牧马童子。
问途焉。
若知具茨之山乎。
曰然。
若知大隗之所存乎。
曰然。
黄帝曰。
异哉小童。
非独知具茨之山。
又知大隗之所存乎。
请问为天下。
小童曰。
夫为天下者。
亦若是而已矣。
又奚事焉。
余少而自游于六合之内。
余适有瞀病。
有长者教余曰。
尔乘日之车。
而游于襄城之野。
今余病少痊。
余又且复游于六合之外。
夫为天下者。
亦若此而已矣。
又奚事焉。
帝曰。
夫为天下。
诚非吾子之事。
虽然。
请问为天下。
小童辞。
黄帝又问。
小童曰。
夫为天下者。
亦奚以异乎牧马哉。
亦去其害马而已。
帝再拜稽首。
天师而退。
帝曾省天皇真一之经。
而不解三一真气之要。
是以周流四方。
求其释解。
乃至圜丘之上。
其国有不死之树。
食其实与叶。
人皆不死。
丹峦之泉。
饮之长生。
有巨蛇害人。
帝以雄黄逐之。
留一时而返。
帝令三子习服之。
皆寿三百岁。
东到青邱。
见紫府先生
登于风山。
受三皇内文天文大字。
以敕召万神。
役使偫灵。
南到五芝元涧。
登元陇荫建木观。
百灵所登降。
采若乾之
饮丹峦之水。
西见中黄子
受九茹之方位。
北到鸿堤。
具茨
大隗黄盖童子。
受神仙图十二卷。
稽山
陟黄屋。
开石函。
发玉笈。
得金鼎九丹之经。
复授九转之诀于元女。
南至江。
登熊湘。
天台
受金液神丹之方。
广成子有道。
在空同山。
见之曰。
闻吾子达于至道。
敢问至道之精。
吾欲取天地之精。
以佐五谷。
以养人民。
吾又欲官阴阳。
以遂偫生。
为之柰何。
广成子曰。
汝欲问者。
物之质也。
汝欲官者。
物之残也。
自汝理天下。
云气不待族而雨。
草木不待黄而落。
日月之光。
益以荒矣。
汝佞人之心剪剪者。
奚足以语至道哉。
黄帝退。
捐天下。
筑特室。
白茅
閒居三月
复往邀之。
广成子南首而卧。
黄帝顺下风膝行而进。
再拜稽首而问曰。
闻吾子达于至道。
敢问治身。
柰何可以长久。
广成子蹶然而起曰。
善哉问乎。
吾语汝
至道之精。
窈窈冥冥。
至道之极。
昏昏默默。
必静必清。
无劳汝形。
无摇汝精。
乃可长生。
目无所见。
耳无所闻。
心无所知。
神将守形。
乃可长生。
慎汝内。
闭汝外。
多知为败。
我为汝遂于大明之上矣。
至彼至阳之原也。
我为汝入于杳冥之门矣。
至彼至阴之原也。
天地有官。
阴阳有藏。
慎守汝身。
物将自壮。
我守其一。
以处其和。
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
吾形未尝衰也。
黄帝再拜稽首曰。
广成子之谓天矣。
广成子又曰。
彼其物无穷。
而人皆以为终。
彼其物无测。
而人皆以为极。
得我道者
上为皇而下为王。
失吾道者
上见光而下为土。
今夫百昌。
皆生于土。
而反于土。
故将与汝入无穷之门。
以游无极之野。
我与日月参光。
与天地为常。
当我缗乎。
远我昏乎。
人其尽死。
而我独存乎。
黄帝得道之要。
复周游四海。
车辙马迹。
丹井遗书。
往往而有。
越元阙。
见中黄丈人。
云台
青城天国之都。
宁先生
受龙蹻之经。
筑坛于山上。
宁先生五岳丈人
使岳神一月再朝。
岳神洒六时之泉。
以代晷漏。
帝问先生真一之道。
先生曰。
吾得道。
始仙耳。
非是三皇天真之官。
实不解此真一之文。
近皇人为扶桑君所使。
峨嵋山仙官。
今犹未去。
可往问之。
帝乃到峨嵋之山。
清斋三月
得与皇人相见。
皇人者。
不知何世人也。
身长九尺。
元毛被体。
长皆尺馀。
发才长数寸。
其居乃在北山绝岩之下。
中以苍玉为屋。
黄金为床。
然千和之香。
侍者皆众仙玉女。
座宾三人。
皆称太清仙王。
方见皇人。
饮以丹华之英。
漱以玉井之浆。
黄帝匍匐既至。
再拜稽首而立。
请问长生之道。
皇人曰。
子既官四海。
复欲不死。
不亦贪乎。
帝曰。
万兆无主。
则相陵暴。
今为制法。
足以传后。
私心好道。
远涉四海。
幸遇道君。
愿垂哀告。
窃见真人食精之经。
徒省其文而弗综其意。
挹其辞而不释其事。
乞得教诲。
皇人大惊。
良久乃答曰。
汝安得闻见。
此乃金箓之首篇。
上天之灵符。
太上之宝文矣。
白日升天
飞步虚空。
身生水火。
变化无常。
此天仙之真。
惟有龙胎金液。
九转之丹。
守形绝粒。
辟除万邪。
役使鬼神。
长生久视。
乃血脉流宣。
肠化为筋。
百灾不能伤。
延期至亿千。
则惟有真一。
食五牙之文。
此二事。
但使南斗君领录。
参于太常楗籥。
自非仙人。
四千年一出。
约皆不得背科而妄泄也。
西王母秘此书于五城之内。
其外卫备有仙楼十二。
藏以紫玉之匮。
刻以黄金之札。
封以丹芝光华。
印以太上中章。
其无仙籍者。
不得闻知也。
子未可听天音于地耳矣。
便可去也。
帝答曰。
昔已受神丹于元女。
惟未受五牙食真之经。
今运会得见道君。
既不以授生道。
是臣相命不得度世耳。
因叩头流血。
唯乞悯济。
太清三仙王复悯助之曰。
此子先世有功德及鸟兽。
故芳气之流。
光于帝位。
何为隐其真牙之经乎。
可教而成之也。
皇人命帝坐而告之曰。
汝向所道之经。
上天之气。
归于一身。
一身分明。
了可长存耳。
夫人有生之最灵也。
不能自守其神而却众恶。
若知之者。
不求佑于天。
止于其身则足矣。
且一身犹一国也。
胸腹之位犹宫室也。
四肢之列犹郊境也。
骨节之分犹百官也。
神犹君也。
血犹臣也。
气犹民也。
故知理身则知理国。
爱其民所以安其国。
吝其气所以全其身。
民散则国亡。
气竭则身死。
亡者不可存。
死者不可生。
所以至人消未起之患。
理未病之疾。
坚守之于无事之前。
不追之于既逝之后。
民难养而易散。
气难保而易失。
审威德所以固其理。
割嗜欲所以其真。
然后真一存焉。
三一守焉。
泥丸绛宫丹田。
三一之宅也。
子勤守之。
万毒不伤。
华池
食五牙。
便为真仙矣。
吾受此经于九天真王
今以相付。
存之于口。
名曰朱鸟之丹。
取之于身。
名曰真一。
勤乎秘哉。
大有旨曰。
五谷为刳命之凿。
五牙为长生之根也。
帝受道毕。
东过庐山
署九天使者。
秩次青城丈人
御史
主总仙官之籍。
为五岳之监司也。
帝又封灊山君为九天司命
主生死之录。
复以四岳皆有佐命之山。
南岳孤峙无辅。
乃章祠三天太上道君。
霍山为南岳储君
灊山南岳之副。
以贰其政。
以辅佐之。
乃写九州山川百物之形。
又作五岳之图。
用传于世。
帝鍊石于缙云
缙云之瑞。
缙云之堂。
丹邱存焉。
帝藏兵法胜负之图六甲阴阳之书于苗
帝又合符瑞于釜山。
奉事太乙元君
受易形变化。
藏于空同之岩。
帝考推步之术于泰山力牧
著体诊之诀于岐伯雷公。
讲气候于风后。
穷律度于容成
救残伤缀金冶之事。
毕该秘要。
穷究道真。
传阴符。
则内合天机。
外合人事。
理天下。
南洎交阯
北至幽陵。
西极流沙。
东界蟠桃
帝曰。
吾闻在宥天下。
不闻理于天下。
我劳天下久矣。
息驾元圃。
以反余真也。
修封禅礼毕。
乃采首山之铜。
铸鼎象物。
鼎成。
以象太一于雍州
其鼎知吉知凶。
知存知亡。
能轻能重。
能息能行。
不灼而沸。
不汲而盈。
自生五味。
真神鼎也。
遂鍊九鼎之丹。
服之以丹法。
传于元子
重盟而付之。
丹经藏于九疑之东委羽之
承以文玉
覆以磐石。
金简玉字刻其文。
帝又以灵宝五符真文金简书之。
一通藏于钟山
一通藏宛委
帝所铸剑镜鼎器。
皆以天文古字题铭其上。
或有秘谶之词焉。
时薰风至。
神人集。
厌代之志。
留冠佩剑舄于鼎湖极峻处昆台
立馆于其下。
马师皇者。
善医马。
通神明。
忽有龙下于庭。
张口闭目。
师皇视之。
此龙有病。
乃引针以针龙口中。
以牛乳煎甘草灌之。
龙病即愈。
师皇乘龙而去。
黄帝闻之。
自择以戊午日升天。
果有黄龙垂胡髯迎帝。
帝乘龙登天。
无为子及臣僚升天者七十二人。
其小臣不得上者。
攀断龙髯。
及堕帝弓。
小臣抱弓而号。
因曰乌号弓。
万姓仰天而呼。
因名其地为皇天原。
亦名鼎湖
其后有臣左彻
削木为黄帝像。
率诸侯而朝奉之。
臣僚追慕。
取几杖立庙而祭之。
取衣冠置墓而守之。
于是有乔山之冢。
黄帝曾游处。
皆有祠焉。
五百年后。
乔山墓崩。
空室。
惟剑与赤舄在。
一旦亦失去。
黄帝居代总二百一十年。
在位一百年。
升天为太乙君。
又为轩辕之星。
备黄龙之体。
在南宫之中。
后代享之。
列为五帝。
居中配天。
黄帝土德。
中央之位。
兼总四方也。
以镇星为子。
上配五老。
下配五帝。
黄帝之子昌意
弱水
昌意之弟少昊
帝妃女节所生也。
帝之女溺于东海
化为鸟。
名曰精卫。
常衔西山木石。
以堙东海焉。
少昊名挚
字青阳
即帝位。
号金天氏
黄帝之子也。
颛顼高阳氏
黄帝之孙也。
有圣德。
在位七十八年。
九十八岁。
母蜀氏。
商邱濮阳
禺强。
黄帝之允。
颛顼之子。
颛顼俱得道。
颛顼为元冥。
禺强为北方水神。
帝喾高辛氏
黄帝之孙。
帝生而神灵。
自言其名。
偃师
在位七十年。
一百五岁。
帝尧陶唐氏
黄帝元孙。
姓伊祁
名放勋
兴于定陶
唐侯为帝。
都于平阳
在位九十八年。
年一百八十八岁。
帝舜有虞氏
姓姚名重华
黄帝八代孙。
蒲坂
年百岁得道。
登遐于九疑
夏禹号夏后氏
黄帝元孙。
姓姒名文命
殷汤。
黄帝十七代孙。
黄帝子孙。
各得姓于事
帝吹律定姓者十二。
少昊有子姓曼。
颛顼姓姬
姓伊祁
姓姚
姓姒
姓子
又张邓轩路黄寇朱郦白薛虔资伊祁申屠黄公托跋。
黄帝有子各封一国
总三十三氏。
黄帝之后。
子孙相承。
凡一千二百五十年。
黄帝己酉岁
至今大唐广明二年辛丑岁
计三千四百七十二年矣。
小游仙 其一 元末明初 · 杨维桢
 押灰韵
元君赐觐素华台,酒饮龙胎五色醅。
醉啖蟠桃三百颗,手怀遗核大如杯。
临沅入山 清 · 贝青乔
五言律诗 押东韵 出处:半行庵诗存稿卷三
匝匼绿萝丛,弯环去路中。
上滩牵远䋏,入坎走孤篷。
农父虸蚄庙,元君茉莉宫。
殊方看节物,几许与华同。
皮博士赴上京观中修灵(此下一本有宝字)斋赠威仪尊师兼见寄869年 唐末 · 吴融
七言律诗 押文韵 创作地点:江苏省苏州市
霓结双旌羽缀裙,七星坛上拜元君
精诚有为天应感,章奏无私鬼怕闻。
鹤驭已从烟际下,凤膏还向月中焚汉武烧凤膏为烛,以祀神坛)
白云乡路看看到,好驻流年翊圣文。
仿昭代诸家体三十八首 三十四 王佥事思任 其三十四 登岱 明末清初 · 王夫之
七言律诗 押文韵
何须大叫帝阍闻,肸蚃通天黍米分。
吴练凄迷亏老寿,汉封细碎到亭云。
欲收元气无坚影,自笑顽躯亦片云。
帝鬼痴灵皆一蚁,强将斋沐溷元君
上清乐 其七 北宋 · 赵佶
七言绝句 押文韵
赫赫曈曈日九轮(上清乐),六渊宫殿紫元君(上清乐)
霞冠锦帔端居暇(上清乐),披拂祥烟著赤文(上清乐,上清乐)